|
||
|
||
防災智慧平台iSDMP |
|
幸福健康社區營造 -本研究團隊社區活動與成果
§寶貝學堂-推廣社區共餐、共學與共好精神 社區參與共學的行動實踐計畫是整合社區與社群的資源網絡,期以在開放、自主與多元的優質互動考量之下,在學校、家庭與社區之間建立共學機制,一起成長、共同學習,改變政治權力形態與資訊的分配,而提升社區參與的自我實踐情況,讓社區與社群的功能充分發揮,在動態互 動中,建構 新的社會關係,生產民主社會的新文化,塑造適宜當地族群的環境空間, 分享相互的生活智慧(Shieh, V.2010) 。
|
科技部計畫簡介 | ||
台灣災害資料檔案 | ||
災後重建在地培力 | ||
幸福健康社區營造 | ||
健康智慧生活應用 | ||
跨國際防災課程 | ||
相關研究資料連結 |
社區參與共學的行動實踐計畫 對於社區意識如何提升,社區居民如何在相互學習生活化之下,積極地參與社群,發揮社群 自我實踐的能量,實為本計劃成員極為關切的議題。社區意識強調行動,社區教育強調學習。一個社區要成功的發展要求全面參與行動,理想的社區教育是做中學,因此社區成員參與社區行動,並能在行動中不斷學習參與的方法,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。社區發展無論用何種原則,最重要的是激發社區居民的需要感,引導居民參與及行動,並能以自助的心理與精神做社區工作,此種需要感與自助心理,就是一種社區意識,社區教育的基本目標在於促進個人與社區的變遷。因此,社區教育與社區意識的關係如下: (1)社區教育啟發社區意識 (2)社區教育培養社區領袖 (3)社區教育鼓勵民眾參與 (4)社區要欲指導民眾扮演社區角色。 想要提昇社區意識,一定要先引導居民參與社區裡的活動,藉由參與的共識培養社區意識,凝聚居民及社區組織之力量;參與程度,對社區活動的參與、所意願奉獻的時間、金錢與勞力以及願意擔任的職務與介入程度,個人參與程度愈高,代表對社區的認同度愈高。魏郁(1998) 指出社區意識並不是一個外加的產物,而是居民對己身作為一個社區居民的自覺與認同。(Shieh, V. 2010)。而社區意識建構過程,即是透過動員的社區運動,集結社區居民共同面對社區公共性議題,產生社區意識,而使得社區由自在的社區轉化自為的社區的過程。 成立緣起 「寶貝學堂」的成立起因就是因為81氣爆,在自己的自然物理環境,生理需求逐漸恢復,滿足之後,開始發現他人的需要,而伸出援手進而組織了「寶貝學堂」。在災難之後人們可能會以一種和過去不同的方式對待親人朋友,鄰居, 從而在增進情感中獲得全新的愉悅性體驗, 滿足情感需要。很多研究發現, 災難或創傷性的事件發生後, 個人在人際關係方面會有積極的變化, 這能使他們更容易同理和信任他人, 鄰里之間的互助合作行為也因此增多了 (Tedeschi & Calhoun, 1996; McMillen,2004)。因此個人對安全感需要滿足的敏感性, 也在災難性事件後有提高的可能。 對於所有的受災的受害人來說, 災難本身是不可能引起幸福感的。但災難事件卻可能會使當事人, 從認知、需要、情緒三方面, 對幸福的結構性成分重新建構和關注,在個體復原力的影響下,受害者從災難中復原,進而增加對生命中幸福感的感受。也就是說,在個體災後的生活中,幸福感可能比其受災前更容易產生。 本團隊歷年來為社區參與共學的策略參與和舉辦的活動如下:
其他連結 健康社區營造-幸福創作藝術課程 寶貝學堂-推廣社區共餐、共學與共好精神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